2012-05-27
在魯中大地——山東萊蕪,有這樣一位生于農村、長于農田的農民帶頭人,他就是山東省萬興食品有限公司總經理柳建增。
柳建增,男,漢族,1965年出生,中國共產黨,大學學歷,高級畜牧師職稱。2001年擔任萊蕪萬興果菜食品加工有限公司總經理,2006年擔任山東省萬興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長,2008年擔任中國共產黨萊蕪萬興黨總支書記。現還擔任萊蕪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委會委員、中國食品土畜進出口商會生姜協會理事長、中國大蒜協會理事、中國園藝學會常務理事等職務。近年來,他先后被評為“出口創匯能手”、“山東省勞動模范”、“山東省優秀共產黨員”、“萊蕪市建國60周年英模人物”,2010年他被光榮的授予“全國勞動模范”榮譽稱號。
從工到農 勤耕不輟
提起柳建增,不僅在當地家喻戶曉,而且在山東省農業領域,他也是一個響當當的人物。截至今天,“山東省生姜出口第一人”的桂冠,他已戴了8年。
1988年8月,23歲的柳建增從山東農業大學畢業后到萊蕪市進出口公司工作。帶著對未來的憧憬,年輕的柳建增工作格外賣力。然而,農民出身的他,心里卻始終有一個難舍的情節——他深愛家鄉散發著芬芳的土地。盡管他主要從事的是農產品的出口工作,但一股回歸農田的念頭始終驅使著他。
山東是一個傳統的農業大省,萊蕪更是知名的蔥、姜、蒜“三辣”之鄉。地處萊蕪西部平原的楊莊、寨里等鄉鎮,是生姜、大蒜的主產地。農民出身的柳建增看到,萊蕪生姜、大蒜等農產品雖然資源優勢明顯,有國際競爭力,卻存在著出口能力弱、加工檔次低、轉化增值差的問題,發展“三辣”出口潛力大。2001年底,柳建增走出了工作三年的進出口公司,聯系了當初在外貿公司的幾位同事,千方百計找來了40萬元貸款,成立了萊蕪萬興果菜食品加工有限公司,開始從當地農民手中收購姜、蒜等農產品零星出口。
從工人到農民的轉換,在田間地頭,柳建增開始了尋夢的起點。
創業是艱難的。離開進出口公司,意味著失去了這塊“金字招牌”,柳建增只能放棄一些大客戶,轉而尋找巴基斯坦、斯里蘭卡等小國的一些個體農產品商人。兩個月的時間里,竟然也完成了25萬美元的出口額。
創業之初難以置信的順利像一輛踩下了油門的汽車推動著柳建增,使他甚至來不及停下來仔細查看一下前方的道路。有了第一筆資金,他開始放開手腳,專攻東南亞市場。
憑著一股韌勁和農民所特有的質樸、誠信精神,柳建增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創業奇跡。創業的第二年,也就是2002年,萬興公司便出口生姜12000多噸、大蒜10000多噸,出口創匯突破了1000萬美元。其中生姜出口量位居全省第一位,被評為“山東省生姜出口大戶”;2004年,出口創匯突破2000萬美元;2005年突破3000萬美元;2008年突破4000萬美元;2009年更是邁出了一大步,出口創匯突破了8000萬美元!
以基地建設為紐帶 帶領農民共同致富
自己富了不算富,如何帶動更多的農民共同走向富裕,一直是一個在柳建增頭腦中揮之不去的問題。
在多年同農民打交道的過程中,柳建增發現,農民雖然種植了多年的生姜、大蒜,但他們卻一直用沿用傳統的種植模式和儲存模式。要想把產品打出國外,這種模式已經不適應國際形勢。特別是近幾年,國際貿易綠色壁壘越來越嚴格,傳統生產種植模式已開始不適應新的質量要求。
“一定要改變老百姓的種植模式。”柳建增暗下決心。在地方黨委、政府的幫助下,柳建增通過土地流轉等方式,開始積極建基地,發展標準化生產。至2008年,公司按照進口國家的標準建立生產基地,共投入1100萬元,高標準建設了50畝的中心試驗基地,1500畝的有機生姜基地、2500畝的示范基地、25000畝的合同型基地。在基地運作上,公司立足當地資源優勢,走“公司加基地,基地連農戶”的路子。
經過多方考察和自己實踐摸索,他逐漸總結出兩套切實可行的基地建設模式:一是合同型基地建設,二是自屬基地建設。
在合同基地建設模式中,柳建增帶領的萬興公司按照“市場+企業+基地+農戶”的發展模式,形成“市場引導企業、企業帶動基地、基地連帶農民”的運行機制,用“訂單”的形式把企業和農民的利益有機聯系起來,根據市場需求,與農戶簽訂“定品種、定面積、定品質、定最低收購價”的合同,做到以國際、國內市場為導向,以千家萬戶為輻射點,以經濟合同和訂單農業為載體,走出了一條銷加產的路子,用利益導向機制,并在數量、標準、價格以及雙方的權力、義務、責任等方面均作出了明確界定,還確定了最低保護價格,將生產者、加工者、銷售者聯系起來,讓農民手持訂單組織生產,形成了一個“公司+農戶”的產業格局,他把企業與3萬農戶的利益緊緊拴在一起,實現了企業與農戶“雙贏”目標。
自屬基地建設模式上,萬興公司按照政府土地流轉政策,由村民將土地自愿流轉給村委會,公司再與村委會簽訂租賃合同,每年向村委會支付租金。2006年,柳建增從萊城區寨里鎮公家莊村的老百姓手里成功流轉出2000畝耕地,經過開發整理,變成了一片高效的生態生姜基地。
中央電視臺曾對柳建增發展自屬基地的事跡做了題為《土地的變遷——麻辣鄉情》的專題報道。對于村民來說,由于土地瘠薄,原來每畝地每年只有300元左右的收入,通過流轉,每畝地可以得到每年600元的租金,然后公司反聘村民到基地打工,這樣,村民又得到一份收入,實現了企業增效、農民增收的雙贏效果。
通過基地的建設,變農戶隨意種植為定單種植、科學管理,產品質量有了保障。由于效益可觀,公司最終被山東省人民政府列為全省十四家實施“山東省出口農產品綠卡行動計劃”的企業之一。
以加強黨建為契機 促進農業產業化發展
作為一名黨員,柳建增深深感到,黨的建設在任何時候、任何地方都不能放松。2008年初,萊蕪萬興果菜食品加工有限公司黨支部正式成立,柳建增對黨建工作進行了積極探索。
隨著企業規模的不斷擴大,柳建增越來越覺得黨的建設的重要性。企業和村民打交道很難,但村黨支部和村民做起工作來卻容易得多。在市委組織部指導下,2008年9月建立了萊蕪萬興黨總支,下設萊蕪萬興果菜有限公司黨支部和楊莊鎮西宅科村、楊莊朱屈村、寨里鎮公家莊村、大王莊鎮富嶺村、前卞莊村、李家莊村6個基地村黨支部,共有黨員73名。
實踐證明,聯建黨支部,村民得實惠,企業得發展,不愧是一舉多贏。基地村黨員通過到企業務工、參加學習培訓,普遍掌握了1—2門實用技術。企業黨員則從基地村黨員身上學到了吃苦耐勞、艱苦創業的好精神。
新的黨建工作模式,還將黨員、農戶聚集到同一個“產業鏈”上,黨組織和黨員能夠及時為群眾提供優質、高效、貼心的服務,密切了黨群關系。同時,實現了三方利益共贏。農戶通過土地流轉,租金加上工資收入,每畝土地的收益是原來的4倍多。村集體通過土地流轉,每年能獲得10多萬元的管理服務費,為新農村建設提供了保障。企業通過有組織的標準化生產保障了產品質量,市場競爭力得到了提升。
據不完全統計,幾年來,柳建增的萬興公司直接帶動了30000戶農民致富。除此之外,公司還吸收外貿下崗職工600人,安排大中專畢業生200多人,常年在公司加工農產品的農民合同工已達到1000多人,人均年收入均達到10000元以上,實現了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一路艱辛,一路輝煌。在這片廣袤富饒的土地上,柳建增在續寫著一篇又一篇農民人生的創業傳奇
推薦資訊
- 1山東省萬興食品有限公司20周年慶典暨2021年企業年會隆重開幕
- 2熱烈祝賀萬興食品榮登濟南市民營企業百強榜
- 3萬興食品第一期“精細化管理”分析會成功舉行
- 4濟南市委副書記楊峰一行公司參觀調研
- 5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黃貴利赴萊蕪區調研 | 點贊萬興食品農業產業化發展
- 6山東省貿促會及濟南市貿促會赴山東省萬興食品有限公司調研
- 7履行社會責任 服務鄉村振興
- 8山東省萬興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長柳建增先生一行三人拜訪泰中僑商聯合會
- 92024濟南(萊蕪)姜博會盛大啟幕,萬興食品董事長揭秘生姜加工出口“延鏈強鏈秘籍”
- 10千企興千村,共繪鄉村新畫卷,攜手并進促提升
500
農業產業化
國家重點龍頭企業500強
國家重點龍頭企業500強
生姜出口常年穩居全國第一
大蒜出口位列全國前三位
大蒜出口位列全國前三位